这是赵富林老书记刚过65岁生日,写的一首诗《六十五岁生日有感》,那一年是1997,他也才从自治区党委书记岗位退下来。
这首诗,表达出老书记退休后,对八桂大地发自内心的热爱,心系广西人民,把这里百姓当成自己亲人看待。
时光荏苒,一晃27年过去,93岁的赵富林走了,随着时间的推移,时间可以淡忘老书记在人们眼中的身影,但他的形象,永远强化在百姓心中:他是党的好干部,人民的好公仆。
那么,赵富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?在广西,又有什么样的一段传奇故事?
赵富林,河北人,1932年出生在河北大名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,15岁参加革命,随即来到冀南军政干校学习。
展开剩余90%1947年8月,报名南下入伍任连队文书,一年后,他随大军南征,同年7月,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49年-1953年这期间,赵富林相继在多个岗位部门工作,先后任湖北省光化县委组织部干事、襄阳地委组织部副科长等职务。
1953年9月,21岁的赵富林来到湖北枣阳县,担任组织部副部长,在那个小县城,他一呆就是8年。
建国初期,枣阳县百废待兴,国家急需建设型人才,赵富林作为组织部长,没有操之过急,而是认真为党把好最后一关。
赵富林选拔干部,一直坚持任人唯贤,凭成绩和德才用干部,然后经过县委考核,集体讨论决定。
短短两年时间,赵富林为枣阳县选拔出一大批年轻的、有文化的优秀干部到各个区、乡镇担任领导岗位,其中25岁以下就占60%,正是有了这些年轻的干部,全县经济发展才有了坚强的保障。
青年时期的赵富林,无论工作多么繁忙,他始终没有放松学习,每次下乡,都要带上书和本子,随时随地抓紧时间读书。
每次有什么发言、汇总,讲话全部是他构思,自己组织语言,这样一个好习惯,哪怕后来他担任广西党委书记,依然坚持着。
俗话说: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赵富林就认准一条,抓实干,不放空炮,取信于民。
于是,他常下地给群众割麦,帮助乡亲们粮食归仓;为促农业增产,深入乡村调研,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;大力推广农业技术,提高农业生产效率,经过几年不懈努力,枣阳县的农业发展突飞猛进。
赵富林除了政德放在重要位置,把人民的冷暖也牢牢放在心中,他爱护群众的往事,至今让人心中一暖。
1956年12月底,枣阳下起了满天大雪,赵富林心里却格外的忧心忡忡,他想到了移民村赵家湾的乡亲们,不知他们生产生活过得怎样了?
实在放心不下,他决定去看看。山高路险,鹅毛般的大雪扑簌簌落下,区里本来要安排马来接,被赵富林婉言谢绝。
他和一名组织干事拄着树棍在风雪中深一脚浅一脚,往赵家湾方向走去,入村走访,发现两户群众房顶透风漏水,三户缺粮,一户生病没钱看病。
赵富林随即安排人把这些问题,一一安排妥当解决,看着赵书记满头的雪花,疲惫的神情,有人的眼睛里早已噙满了泪花。
在枣阳这些年,有太多的回忆,赵富林在日记里,还专门拿出一篇写农民兄弟,讲述在他家住队的情景,可见人民在他心中是多么的重要!
1961年9月,赵富林被调往湖北江陵县担任县委副书记,而后没多久,正式主政江陵,那一年,他29岁,正是青壮年时期,江陵十年,是他生命里的黄金十年。
来到江陵后,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,赵富林一来就深入基层调研,与百姓们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和他们谈心,为其排忧解难。
赵富林在《我在荆门与群众共度荒年》一书里,写到他刚上任时的情景。
那天阴雨绵绵,北风呼啸,赵富林骑着自行车赶赴北部的将台区,一路上,顶着逆风前行,实在骑不动了,就推着车一点点走去,直到中午12时才赶到。
在那里,他一呆就是10多天,深入公社,与基层干部了解情况;找老农攀谈,了解当地农业发展,接着,赵富林马不停蹄地赶到其他区,接着了解。
当得知群众普遍缺粮,秋播种子有很大缺口,他深感责任重大,连夜和县委班子多次研究,制定出生产自救的措施,就这样,他上任的第一场硬仗终于攻克下来了。
1962年,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,这一年,是农业生产恢复关键性的一年。
然而,一场洪灾打断了他的布局。7月,赵富林参与长江救灾,到现场亲自指挥,当得知新华垸溃堤,他连夜指挥军民奋战死守,甚至顾不上吃饭休息,值班到凌晨。
而后他感慨地说:“这段时间虽然艰苦,人累,但却心情愉快,无怨无悔。”
1970年1月,赵富林带着妻子、儿女一家人回到家乡,与兄弟姐妹团聚,过年上坟那天,他在父母坟前跪拜。
赵富林内心充满了悲伤,十年前与父母荆门一别,竟是最后一面,他十分责怪自己,父母弥留之际,没能送上一杯水,喂上一口热饭,更没有扶灵送终,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。
为了新中国建设,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好日子,赵富林总是殚精竭虑,却忘记了自己父母还需要他去尽孝啊!
1978年,中国迎来改革开放,他的政治生涯有了新的起点,一路升迁,先后担任湖北荆州地委书记,湖北省委副书记等职。
1990年10月22日,南宁机场,飞机上走下来一行人,他们身穿呢子大衣,行色匆匆,引来人们一片惊异的目光。
为首的那位,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,他就是赵富林。没有人会想到,广西因为他,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前不久,赵富林前往北京谈话,中央决定任命他为广西自治州党委书记。10月的北方已然秋风萧瑟,然而此时的广西,热浪滚滚,人们还穿着清凉装。
赵富林接到调令后,来不及换衣服,直飞广西,于是就便有了下机后的一幕。
自改革开放以来,尤其是1980年到1990年,广西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,短短十年时间,国民生产总值番了一倍,1985年的时候,解决了50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,工农业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但是,广西相比其他省而言,就显得后劲不足,曾有中央领导来视察指出:广西变化大、困难大、希望大。
人们多么盼望能来一位强力掌舵人,推动广西更上一层楼。赵富林的到来,为这片热土添上了一把熊熊烈火。
赵富林一上任,就敏锐的发现广西很不一般,背靠大西南,面向东南亚,毗邻粤琼港澳,是集沿海、沿江于一体。
北部湾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,大西南是少数民族地区,有很多还比较偏远落后,但资源又很丰富,市场潜力很大。
赵富林认为,恰逢“十四大”的东风吹来,是抓紧建设西南出海通道最好时机。他大胆提出施政方针:联合促开放,开放促开发,背靠大西南,服务大西南,联合起来走向东南亚。
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,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。为此,赵富林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央指示,深刻认识这一难得的机遇,加快改革步伐,抓紧开发建设。
在老书记心中早已绘出一个宏大蓝图:确定开发北部湾的总体布局,把北海、钦州、防城作为广西的“金三角”来建设。
要想富,先修路。
赵富林在水路方面,也下了狠功夫,整治一条长江:西江航道二期工程,在广西河段建5个内河港口和4个口岸,可驶千吨级船,大大缩短了广西和云南、贵州货物的出海距离。
然后就是修建2条铁路、三个飞机场,扩建四个港口,五条高等级公路。
可以说,在短短几年时间,这些战略项目在他的全力推进下,都顺利的完成下来,广西的经济也得以迅速腾飞,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。
广西人民把几年来发生的大变化,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都十分感激赵富林书记,是他给广西带来远大前景。
然而,老书记十分谦虚的说,我能做的就是“跳好板鞋舞,唱好同台戏”,为广西发展做出一些贡献而已。
赵富林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,还积极深入贫困山区,了解群众生活,随着调查的深入,他的内心很沉重,经常夜不能寐。
在他主政这些年,他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。曾经有一个大石山区,为了让大家了解这里,老书记亲自为其制定专题片《大石山区的呼唤》,同时他还亲自撰词。
白天工作,晚上、节假日都在写,脑海里不时浮现出贫困山区的一幕幕,写着写着,老书记早已潸然泪下。
当解说员为这个专题片解说时,是一边解说一边流泪。是啊,这就是老书记一心为民的心,他把心都给了人民。
不久,扶贫攻坚战打响,老书记跑遍八桂大地,遍布了他留下的处处脚印。甚至为了准时到达偏远贫困户,他徒步走七、八里山路,晚上8点才吃饭成了常态。
人们劝他休息时,他说:想想贫困群众的难处,我这点苦和累又算得了什么。
结语:2024年10月28日,赵富林因病去世,享年93岁。
老书记走了,他大步向前,离我们远去,但他的音容笑貌,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。
诗人臧克家在《有的人》中写道:“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,群众把他举得很高,很高。”
人民心中有杆秤。
谁体恤人民苦楚,谁把人民放在心头,人民自然把他高高举起!
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,又有多少官员做到清正廉明?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,可否扪心自问:心可安?
发布于:重庆市